[中报]道氏技术(300409):2025年半年度报告
原标题:道氏技术:2025年半年度报告 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半年度报告 2025-085 2025年8月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半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公司负责人荣继华、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彭小内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阳敏声明:保证本半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所有董事均已出席了审议本次半年报的董事会会议。 本报告中涉及未来计划或规划等前瞻性陈述的,均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承诺,投资者及相关人士均应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认识,并且应当理解计划、预测与承诺之间的差异。公司在本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 “十、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部分,详细描述了公司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敬请投资者关注相关内容。 公司需遵守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目录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 2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 7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 10 第四节 公司治理、环境和社会 ...................................................................................................................... 40 第五节 重要事项 ................................................................................................................................................. 44 第六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 55 第七节 债券相关情况 ........................................................................................................................................ 62 第八节 财务报告 ................................................................................................................................................. 65 备查文件目录 (一)载有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的财务报表。 (二)报告期内的所有公司文件的正文及公告原稿。 (三)经公司法定代表人签名并盖章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文本原件。 (四)其他相关资料。 释义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公司简介
1、公司联系方式 公司注册地址、公司办公地址及其邮政编码、公司网址、电子信箱等在报告期是否变化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注册地址、公司办公地址及其邮政编码、公司网址、电子信箱等在报告期无变化,具体可参见2024年年报。 2、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 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在报告期是否变化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披露半年度报告的证券交易所网站和媒体名称及网址,公司半年度报告备置地在报告期无变化,具体可参见2024年 年报。 3、注册变更情况 注册情况在报告期是否变更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注册情况在报告期无变化,具体可参见2024年年报。 四、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公司是否需追溯调整或重述以前年度会计数据 □是 ?否
1、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2、同时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适用 □不适用 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为个税手续费返还。 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 项目的情况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不存在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 经常性损益的项目的情形。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深耕新材料领域,专注材料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业务布局已从单一陶瓷材料业务发展形成当前“碳材料+锂电材料+陶瓷材料+战略资源”的多元格局,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 AI+材料”的战略发展方向。 近年来,公司不断深化细化集团化管理,提升组织效率和战略协同,为各业务板块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各业务板块中,碳材料业务和锂电材料业务已成为公司核心战略业务;陶瓷材料业务作为公司传统优势领域,将持续巩固行业领先地位。与此同时,公司正以 “立足国内,链接全球”为战略指引,坚定不移推进海外业务发展与全球化战略的落地,进一步增强公司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公司聚焦新能源电池材料迭代技术和前沿产品,已全面布局单壁碳纳米管、高镍三元前驱体、富锂锰基前驱体、硅碳负极、硫化物/氧化物电解质、金属锂负极等固态电池关键材料,构建核心竞争力,正朝着“固态电池全材料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目标稳步发展。 下一步,公司将全力推进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的大规模产业化,力争成为固态电池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 与此同时,公司积极拥抱 AI 时代机遇,将人工智能驱动的研发(AI4R&D)作为战略重点,持续布局 AI 芯片与算力领域。通过合资成立广东图灵道森技术有限公司、投资入股芯培森以及合资成立广东赫曦原子智算中心有限公司等一系列举措,构建起算力支撑体系,为企业数智化转型与材料创新研发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推动公司“AI+材料”战略的深度落地。 (一)公司所处行业概况 1、锂电池行业概况 在全球产业智能化与绿色化转型的浪潮下,新能源汽车、储能、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锂电池行业形成动力+储能双核引领,多极联动的行业发展格局,驱动锂电池需求高速增长,实现从动力场景向多元应用生态跨越。 动力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张与技术迭代,为动力电池需求注入强劲动能。 受益于新能源车智能化水平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旧换新政策驱动等因素,新能源车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达约70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市场渗透率攀升至44.3%,其中出口量 达 106 万辆,同比激增 75.2%,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新能源 汽车销量增长带动锂电池产量同步跃升,根据ICC鑫椤锂电数据库显示,2025年1-6月全 球锂电池产量为 986.5GWh,同比增长 48.3%,其中动力电池贡献 684GWh,同比增长 49%, 仍是核心增量来源。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储能方面,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储能成本下探,AI 与数据中心的高速发展催生电力稳定性需求等因素驱动下,全球储能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根据 ICC 鑫椤锂电数据库统计,2025 年上半年,全球储能锂电池产量 258GWh,同比增长 106%。储能场景在锂电池总需求中的占比将从2024年的22%提升至26%,跃居第二大应用场景。 数据来源:ICC鑫椤锂电数据库 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的应用日益成熟,持续的技术创新拓展了其在更多场景中应用的可能。电动化浪潮正加速向船舶、低空飞行器、具身智能等领域延伸,推动锂电池需求结构从“单点高增”走向“多点爆发”发展。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电力储能、乘用车、低空飞行器、机器人等场景锂电池出货量预计超1.8TWh,长期来看,随着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化,到 2035 年,全球锂电池需求量将突破8TWh,发展空间广阔。 2、固态电池关键材料行业概况 随着市场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日益增加,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及长循环寿命等特性,在低空经济、具身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多个应用场景极具发展潜力。固态电池的性能突破高度依赖于材料体系的创新优化,高镍三元前驱体、硅碳负极、固态电解质、单壁碳纳米管等关键材料的创新与突破为固态电池产业化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随着相关技术持续升级和产业链逐步成熟,固态电池将进一步引领电池技术的革新与发展。 作为固态电池的核心关键材料,固态电解质的发展决定了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及产业化进程。目前氧化物路线在半固态阶段占优,硫化物路线在全固态阶段被更多厂商选择,聚合物、卤化物路线作为有效补充应用,预计随着全固态电池的逐步产业化,硫化物电解质的出货量占比会逐步提升。 作为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高镍三元前驱体凭借其高能量密度优势,占据重要市场地位,镍系三元前驱体正加速向高 镍化迭代。高镍三元前驱体具有体积能量密度优势,可以满足下游客户对于电池长续航和 轻量化的要求,增程式电动汽车、无人机、eVTOL 飞行器等多场景应用高速增长,将为三 元前驱体市场带来新的增长动力。根据ICC鑫椤锂电数据库显示,2025年1-6月中国三元 前驱体产量为 40.5 万吨,同比下滑 7.3%,全球三元前驱体产量为 46.3 万吨,同比下滑 6.8%,但是,全年预期向好,预计 2025 年中国和全球的三元前驱体产量将分别达到 89.4 万吨和102.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1%和6.4%。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扩容带动锂电池出货快速增长,近几年我国碳纳米管导电 浆料出货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从 2019 年的 5.6 万吨增长至 2024 年的 14.5 万吨,年 均复合增长率达 21%。技术迭代与性能优势始终是驱动行业增长的核心动力,单壁碳纳米 管的技术突破将会开启新一轮产品升级周期。 在负极材料升级浪潮中,传统石墨负极能量密度接近极限,硅碳负极凭借高比容量和 优异的快充性能成为核心方向,随着市场对锂电池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需求的持续攀 升,硅碳负极渗透率加速提升,带动上游核心材料需求放量。而单壁碳纳米管作为硅碳负 极规模化应用的必需材料,在导电性能提升、降低产品重量等方面表现突出,适配锂电池 对能量密度、快充性能及循环寿命的高阶需求。随着快充技术、固态电池技术、硅负极技 术的加速渗透,单壁碳纳米管导电剂的应用价值将进一步凸显,根据起点研究,2024 年全 球单壁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市场规模大约 16亿元,预计到 2030年有望达 178亿元,未来 6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 50%,展现出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全球单壁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市场规模预测(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起点研究 3、陶瓷材料行业概况 受地产、能源、投资、消费等多重宏观因素叠加影响,建筑陶瓷市场整体承压,2025年上半年,建陶行业在分化重构中寻找新平衡。宏观政策利好,稳楼市、促消费,“国家补贴+以旧换新”持续发力,为行业注入阶段性活力。旧改市场为存量需求释放提供核心支撑。中小型陶企加速出清,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整合提升市场份额,集中度创新高。消费升级推动行业向绿智高端转型,抗菌瓷砖、光伏陶瓷等创新产品渗透率提升,大规格岩板成高端市场主力。 尽管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但中国建筑陶瓷出口仍保持韧性,据海关相关数据统计,2025 年 1-5 月,建筑陶瓷出口量 535 万吨,同比微增 0.7%,结束连续 7 个月的下滑趋势,其中 5 月单月出口额同比大增 17.8%;出口均价虽同比下降 12.7%,但 5 月出口均价环比回升5.6%,显示出边际改善迹象,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公司陶瓷材料下游客户主要为行业知名大型优质客户且公司积极开拓东南亚、非洲、印尼、欧洲等海外市场。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碳材料 (1)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用途 公司碳材料业务以格瑞芬为主要运营主体,公司依托于深厚的技术积累与沉淀,将业务延伸至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加快推进硅碳负极材料产业化,形成“导电剂+负极材料”的协同产品矩阵,目前主要产品是碳纳米管导电剂和石墨烯导电剂、硅碳负极材料和石墨化加工业务。导电剂主要用途是提高锂电子在电极材料中的迁移速率,以提高电极的充放电效率;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和电子的载体,起着能量的储存与释放的用途,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原材料之一,而新一代负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兼顾高能量与快充,同时适配于固态电池体系,未来可期。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完善催化剂、碳纳米管粉体、高纯粉体、导电浆料、NMP 回收等完整的导电剂供应链和研发体系,与此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单壁碳纳米管、硅碳负极以及硫化物/氧化物电解质、金属锂负极等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一体化体系建设。在单壁碳纳米管和硅碳负极方面,聚焦性能优化与成本控制推动技术迭代,加速产能布局与工艺打磨,持续进行客户导入工作,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抢占固态电池技术迭代的关键赛道。 兰州基地的负极材料石墨化业务方面,公司在保障产品质量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深化降本增效路径,提升市场竞争力。
(2)经营模式 ①采购模式 公司碳材料业务根据生产计划综合考虑库存量和产品使用情况制定月度采购计划,根据供应商的报价、产品的技术指标、交货周期后确定采购订单。 ②生产模式 公司碳材料业务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生产部根据营销部的月度销售计划制定生产计划,严格按照生产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体系组织生产。 ③销售模式 公司碳材料业务主要采取直销模式,产品主要向国内外电池厂商配套销售。通过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先进的产品技术优势带动产品销售。 (3)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进行产品升级,不断扩大客户群体,在消费、数码、动力及固态电池领域全面布局并深化合作。通过研发高附加值产品、优化生产工艺、强化内部成本控制等举措协同发力,有效推进降本增效,从而提高产品的利润率。 2、锂电材料 公司锂电材料产品主要包括三元前驱体及钴盐等,上游主要为镍钴锰等原材料生产商,下游行业为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 (1)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用途 公司锂电材料业务以控股子公司芜湖佳纳作为控股管理平台,下设各子公司经营三元前驱体和钴盐的相关研发、生产和销售,当前芜湖佳纳及下属子公司分工如下:
(2)经营模式 由于芜湖新能源材料尚在调试中,公司锂电材料业务目前主要集中在广东佳纳和江西佳纳(合称“佳纳能源”)。佳纳能源拥有完整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业务体系,主要产品为三元前驱体、钴盐等。 ①采购模式 公司锂电材料业务的原材料采购有年度采购和零散采购两种形式。年度采购为公司每年年底根据生产部预计的下一年生产计划,综合考虑库存量和产品使用情况制定全年采购计划,然后据此与上游供应商进行谈判,签署年度供应框架合同。零散采购主要为应对新增客户或者年度生产计划之外的生产需求而进行的采购。相较于年度采购,零散采购的规模较小。 ②生产模式 公司锂电材料业务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即根据客户订单的具体需求进行定量生产。公司根据国内营销部和海外事业中心的月度销售计划制定月度生产计划,严格按照生产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体系组织生产。 ③销售模式 公司锂电材料方面的业务主要采用直销方式销售钴盐和三元前驱体,其中,国内市场销售由国内营销部负责,海外市场销售由海外事业中心负责。 (3)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受益于钴金属市场价格上涨的积极影响,公司钴产品毛利率提升。同时,公司通过推进生产降本措施,优化存货管理等举措提升运营效率。 3、陶瓷材料 公司陶瓷材料业务的上游主要为长石、石灰石、高岭土等矿山开采行业,还有生产氧化镨、氧化锆、氧化锌等化工行业。公司所用的原材料绝大部分为天然普通矿物和普通化工产品,分布广泛,市场供应充足。 (1)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用途 公司陶瓷材料板块的主要产品为陶瓷墨水和陶瓷釉料,主要用于建筑陶瓷行业。业务涵盖了标准化的陶瓷原材料研发、陶瓷产品设计、陶瓷生产技术服务、市场营销信息服务等领域,是国内唯一的陶瓷产品全业务链服务提供商,也是国内唯一的全品类釉面材料上市公司。 公司提出“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双轮驱动,技术服务无限贴近客户,不断地推出新材料和新技术,解决行业的通用材料技术”的业务方针。报告期内,公司陶瓷材料业务主要由子公司广东道氏陶瓷材料有限公司为主体开展相关经营。 ①陶瓷墨水 陶瓷墨水是一种含有无机颜料的液体,用于陶瓷喷墨打印工艺中,代替丝网印刷和辐筒印刷。通过喷墨打印,陶瓷墨水可在陶瓷釉面形成各种图案或色彩。陶瓷墨水以无机颜料作为发色体,采用超细微纳米技术和微胶囊包裹技术,使微纳米级颜料均匀分散在有机载体的液体物质,满足了喷墨打印的使用要求。陶瓷喷墨打印技术将喷墨技术引入陶瓷印刷领域,极大的推动建筑陶瓷生产控制的数码化和产品款式的个性化,目前已成为市场上主流的陶瓷印花技术。 ②陶瓷釉料 陶瓷釉料是指经过加工精制后,施在坯体表面而形成光面或者亚光釉面或未完全玻化而起遮盖或装饰作用的物料。公司陶瓷釉料产品主要有基础釉、全抛印刷釉、熔块干粒釉。 其中熔块干粒釉是公司的新产品,如大板干粒、普通熔块干粒、冰晶干粒、金砂干粒等,是引领大板行业发展的创新产品。 1)基础釉 基础釉又称底釉或面釉,主要用于生产瓷质釉面砖,在建陶生产过程中施于坯体表面,与坯体密着、颜料熔合。其主要作用是调整砖型,促使陶瓷墨水、色料发色良好,防止生产过程出现气泡、针孔等缺陷,可有亚面、亮面、细腻面、防滑等釉面效果。 2)全抛印刷釉 全抛印刷釉系全抛釉和印刷釉的合称。全抛釉是一种可以在釉面进行抛光的特殊配方釉,是施于拋釉砖的最后一道釉料。全抛釉按照施釉方式不同分为淋釉全抛釉和印刷全抛釉。印刷釉是陶瓷色料的载体,有助于色料发色,使图案有质感。 3)熔块干粒釉 熔块干粒釉产品包括熔块干粒和其他晶体干粒及相应配套的添加剂等,客户通过全抛、半抛或不抛等加工工艺,将大板干粒、普通熔块干粒、冰晶干粒、金砂干粒等创新性的新产品应用于大板生产中。 (2)经营模式 ①采购模式 原材料的品质决定了公司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供应商的选择和确定由公司研发部门、生产部门和采购部共同负责。研发部门与生产部门共同分析供应商的产品品质,与供应商确定原材料的质量指标,采购部则负责现场考核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和供应能力,与供应商进行商务谈判和签订合同。公司原材料采购由公司生产部根据销售计划结合库存情况制定月度采购计划。 ②生产模式 1)陶瓷墨水是标准产品,公司根据订单和库存等确定公司的生产计划。公司的订单系统可根据公司墨水的装机台数和目前正在洽谈的拟装机台数确定公司下月的墨水用量,再根据公司的合理库存以确定公司的排产计划并组织生产。 2)釉料产品兼具标准化和个性化。标准化是指釉料有标准的基础配方,但具体到某一客户则需要对产品配方进行有针对性的微调,向不同客户供应的同类产品的互换性较差,因此又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公司产品生产组织具体如下: 公司现有客户的既有产品,客户与公司签订的均是长期订单,公司根据其订单合理安排生产和库存,确保对客户需求的及时响应。对于新客户和老客户采购新产品,由于建筑陶瓷生产企业所处地域的不同,因此其坯体材料和窑炉生产条件不尽相同,公司在与客户达成合作意向后,首先需要现场收集客户所使用的坯体材料与配方、烧成温度、关键设备的性能和指标等,研究确定产品配方。如果公司现有的产品有与之适配的产品,则直接进入客户生产线上试验,满足客户的需求后,直接进行后续生产;如果无适配产品,公司先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调整产品配方,生产样品并将样品提供给客户,由客户在其陶瓷生产线上试验,满足客户的需求后,公司正式确定该客户的产品配方,依据该产品配方,进行后续生产。 ③销售模式 公司陶瓷材料板块销售以直销为主。 (3)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在国内市场积极保持优质客户的战略合作关系,确保了销售及合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国外方面,不断加大公司陶瓷墨水产品在非洲、中东、东南亚及欧洲等海外市场的推广与销售力度,进一步拓展全球业务版图。同时,公司始终坚持创新驱动与成本优化双轮并进,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以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 4、战略资源 (1)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用途 公司战略资源业务,以位于刚果(金)的 MJM 公司和 MMT 公司为核心平台开展,主要从事钴产品、铜产品的冶炼与开采业务,主要产品包括阴极铜和钴中间品,产品直接对外销售,概况如下:
①铜 铜产业链主要由上游铜精矿采选、中游粗炼、精炼和下游深加工及合金化等组成。铜的生产主要分为铜精矿采选、粗铜冶炼和精铜冶炼的三个过程。采矿阶段根据资源禀赋特性和开采工作方式分露天开采、地下开采和浸出法开采;冶炼阶段分为火法冶炼和湿法冶炼,加工阶段的铜加工产品根据产品尺寸形态可以分为铜棒、铜管、铜板、铜线、铜锭、铜条以及铜箔等多种类型。公司主要通过湿法工艺生产阴极铜。 ②钴 钴有众多的化合物形态,包含金属制品、钴氧化物、钴氢氧化物和钴盐,不同的钴产品性质不同,应用的领域与方向不同。钴的产业链上游以钴矿开采及其初冶炼为主,其中包含了铜钴矿、镍钴矿和其他钴矿,从中可以获得钴精矿、钴中间产品、其他含钴产品,同时含钴废料也是钴来源之一;钴的产业中游为冶炼,其中包含各种钴粉、电解钴和钴化合物等,其中钴化合物主要有氧化钴、氢氧化钴等产品;钴的下游应用广泛,主要涉及电池、合金行业,同时还用做磁性材料、催化剂等多个领域。在电池领域,三元前驱体、钴酸锂可以用于提升电池的稳定性,有助于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在合金领域,钴可以提升合金的耐磨性、高温强度、磁性、硬度等特性,用来生产硬质合金、高温合金等,同时可以添加在耐磨合金、超级合金中,提升合金的整体性能。 (2)经营模式 公司拥有完整的原材料供应、生产和销售体系,独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有较强的供应链自我保障能力。 ①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为在刚果(金)租赁开采、收购的铜钴矿石。铜矿石采购以伦敦金属交易所报价(LME)为基准,根据铜矿石的金属含量、品位、市场行情、供应商议价能力等确定采购价格并采购。钴矿石采购一般以英国金属导报(MB)的金属钴报价为基准,根据钴矿石的金属含量、品位、市场行情、供应商议价能力等确定采购价格并采购。 ②生产模式 公司铜钴产品生产主要采取“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合理安排生产,提高公司的营运效率;MJM、MMT 通过相关生产工艺生产阴极铜、氢氧化钴等产品,根据产能、原料、能源供给等安排生产。 ③销售模式 公司以直销方式为主,拥有完善的销售网络,公司生产的阴极铜及钴中间品直接对外销售。 (3)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金属铜市场价格维持较高水平,且公司阴极铜产能同比提高,产能逐步释放,带动产销量实现增长,利润空间持续释放,为公司业绩做出重要贡献。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清晰的战略定位和产业布局 公司坚持牢牢把握新能源的发展趋势,积极布局固态电池材料,拥抱 AI 时代浪潮,具有清晰的战略定位,以锂电材料产业链和碳材料产业链为主赛道,以现有核心技术为依托,打造新材料研发生产一体化平台,探索“AI+材料”的运用。 三元前驱体方面,面对全球新能源锂电池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公司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策略,在国内市场深化与核心客户的战略合作,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同时采取差异化的市场销售策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并成功打入国际大客户的供应链,不断提升了海外市场的市占率。碳材料方面,加快推进单壁碳纳米管和硅碳负极产业化,有望成为公司下一个快速发展的板块。公司持续推进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加强与产业链生态伙伴的深度合作,快速在新能源电池市场抢滩卡位。 依托前瞻性的产业链布局优势,公司持续强化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能力。碳纳米管方面,公司建立了从催化剂、粉体到浆料的一体化布局,基本实现粉体 100%自供,有利于公负极,产品布局和合作覆盖消费电池、数码电池、动力电池及固态电池等多个领域,并积极与众多企业开展评测合作,持续拓展市场;在锂电材料三元前驱体业务方面,公司早在2018 年开始就布局上游钴资源,建立一套包括上游原材料采购、湿法冶炼、中游钴镍盐及下游三元前驱体的生产和销售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有利于公司有效控制三元材料的成本,不断增强公司的综合竞争优势。 (二)扎实的技术积累与创新驱动 公司秉承“人才引领,研发驱动,以创新铸造一流新材料企业”的愿景,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固态电池全材料解决方案提供商,积极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优化研发组织体系建设,确保公司研发实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碳材料板块,公司坚持科技研发为主导,构建了从石墨烯到碳纳米管的完整技术体系。 基于自主开发的新型石墨烯制备技术,公司已成为国内石墨烯产业化领军企业;在碳纳米管领域,公司掌握了新型连续化环保提纯技术、单壁碳纳米管的研发制备、高倍率碳纳米管的制备技术、高固含量导电剂的制备、石墨烯粉体工业制备体系工艺和技术、石墨烯导电浆料制备工艺和技术、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导电浆料工艺和技术、碳纳米管粉体制备技术、氧化插层石墨快速制备石墨烯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稳居行业前列。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公司成功将产品线拓展至石墨负极和硅碳负极材料领域,这些作为固态电池关键材料,有望成为未来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锂电材料板块,公司研发战略重心聚焦“产品与用户”,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一流研发平台建设。目前公司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清远佳致新材料研究院(省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资质认证和创新平台。公司专注于富锂锰基、中镍高电压单晶、高镍、无(低)钴和四元前驱体、废旧锂电池循环回收、镍钴盐规模化高效提取和钠离子电池用前驱体材料等核心引擎技术开发,深度布局前驱体迭代技术和前沿产品适应产品高速迭代的市场环境。三元前驱体研发及工艺技术持续精进,拥有优质小颗粒单晶高镍产品,具有成熟的连续法、半连续法、间歇法多种前驱体制备工艺技术,高镍前驱体在结构设计和控制技术上具有独创性,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陶瓷材料板块,公司作为国内建筑陶瓷材料创新的引领者,始终坚持技术突破与长远布局相结合的发展理念。公司不断深入对微纳米制造技术、超分散技术、喷墨打印技术、包裹技术等基础技术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以陶瓷墨水制备技术、成釉标准化技术、熔块及干粒应用技术、色料制备技术等为主的核心技术,以材料应用为切入点,建立了一整套完整丰富的产品体系,成为国内建筑陶瓷材料产品领先的制造商。公司现建有“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等研发资质认证和创新平台,并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著名高校开展合作,共同深化技术创新。 (三)以成本管控和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精益管理优势 公司精益管理主要体现在成本管控和质量管理。公司通过持续提高研发创新、改进和革新工艺技术、提高自动化水平、实施平台化生产、优化生产线模式、加强供应链管理、推行全员质量成本控制和精益生产等方式,确保对成本的精确管控,不断降低产品成本确保公司核心产品在行业竞争中处于成本领先优势。公司通过了 IATF16949、ISO9000、ISO14000、ISO18000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环保法规Reach、ROSH检测认证,具有完备的质量控制能力。 公司对产品成本的精确管控,确保了公司的主导产品在与业内其他企业竞争时具有价格优势,特别是针对重点客户的中小批量产品时,公司依托强大的一体化生产能力,在保持产品成本优势的同时,产品品质得到了业内客户的广泛认可,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通过多年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公司生产的碳材料产品具备品种齐全、纯度高、导电性高等优势;锂电材料板块,产品质量优异,性能稳定、技术领先,各类指标一致性好;陶瓷材料方面,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全品类釉面材料上市公司和陶瓷材料全业务链服务提供商,产品品质优良,赢得核心客户的高度认可。 (四)丰富的客户资源与生态协同 经过多年的业务拓展,公司已同国内外众多客户建立了长期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关系,公司产品质量、价格、交付能力、同步研发能力、生产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客户认可,已能在新项目开发的早期参与客户的同步研发并了解客户的配套需求。 在碳材料领域,公司得到业内主流客户主要覆盖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衢州极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2024年度,公司导电剂市场份额位居行业前列。 锂电材料领域,公司三元前驱体产品实现弯道超车,大力扩张海外市场,率先进入POSCO 等国际知名客户供应链,与国内同业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国内客户资源方面同样优质,覆盖贵州振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浦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夏汉尧富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红马科技有限公司、中信国安盟固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海创锂电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通瑞翔新材料有限公司、江门市科恒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客户。钴盐产品客户主要有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浙江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雅城新材料有限公司、BHP、CODELCO 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陶瓷材料领域,作为公司传统优势业务,早已形成较好的客户结构,包括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新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佛山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等在内诸多著名陶瓷企业已成为公司重要的合作伙伴。较好的客户结构加强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公司新产品推广,将为公司维护在釉面材料行业的领先地位发挥巨大作用。 战略资源领域,阴极铜客户主要有 SAMSUNG、MERCURIA ENERGY TRADING SA 等国际优质企业。 随着碳材料和锂电材料业务成为公司的支柱板块,公司多年积累的客户资源在新能源锂电产业领域形成了交互生态和产业链协同,为进一步扩大公司市场影响力,提升公司行业地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主营业务分析 概述 2025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65,382.86 万元,同比下降 11.64%,其中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超 6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3,038.75万元,同比增长 108.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损益的净利润 21,070.88万元,同比增长 119.72%。 报告期内,公司业绩持续向好的主要原因系:(1)公司以效益为导向,优化运营管理,整体盈利能力持续增强;(2)报告期内,公司海外业务板块持续拓展。阴极铜产能同比提升,产能逐步释放,带动产销量实现增长,利润空间持续释放。与此同时,受益于钴金属市场价格上涨的积极影响,公司钴产品毛利率提升。(3)公司加快了应收账款回款,其周转速度高于上年同期,坏账准备转回,产生收益。 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工作情况如下: (1)聚焦固态电池材料领域,赋能高质量成长 公司积极践行“人才引领,研发驱动,以创新铸造一流新材料企业”的愿景,持续推动研发创新。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推进以构建固态电池全材料解决方案为核心的一系列产品的研发工作,在单壁/寡壁碳纳米管、高镍三元前驱体、富锂锰基前驱体、硅碳负极、硫化物/氧化物电解质等高性能电池材料领域持续突破,加速推进其商业化进程。其中,单壁碳纳米管方面,部分公司已实现供货,并向多家锂电池领域知名企业送样进行测试;寡壁碳纳米管方面,已进入多家知名客户的供应体系,预计下半年实现销售放量;硅碳负极方面,公司在消费电池、数码电池、动力电池及固态电池领域均推进产品布局与合作,与行业内的众多企业开展评测合作,已成功导入部分客户,同时不断向更多知名企业送样拓展市场;硫化物/氧化物电解质方面,公司正在积极与多家头部企业进行送样测试;富锂锰基前驱体方面,公司富锂锰基前驱体已批量出货,同时低成本的富锂锰基产品也在持续开发和验证中,公司将持续推进富锂锰基前驱体的产业化研究。 截至 2025年 6月 30日,碳材料业务板块:已授权专利 6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 25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39 件;正在申请中发明专利 9 件。锂电材料业务板块:已授权专利 229 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 127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102 件、正在申请专利 57 件(含 2 项 pct);登记著作权作品 2项,参与出版书籍 1本;发表论文 97 篇,其中 SCI 论文 20 篇、国内期刊 77 篇;陶瓷材料业务板块:已授权专利 9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 78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6件;正在申请发明专利 11件。 (2)科学智算,赋能 “AI+材料”战略深化落地 为推动公司“AI+材料”的协同研发体系建立,满足 AI4S(AI for Science)的算力需求,公司联合芯培森合资成立广东赫曦原子智算中心有限公司。该公司依托芯培森赫曦架构高速算力服务器的技术积淀,结合公司在实体产业的深耕经验,共同打造原子级科学计算规模化算力中心。该中心可实现密度泛函(DFT)和分子动力学(MD)高速计算—— 二者作为描述微观原子层面基本物理规律的核心方法,使算力中心具备为物理 AI 提供批量数据与训练样本的能力。 目前,广东赫曦原子智算中心有限公司已正式成立,公司正在全力推进算力中心的建设,已与深圳市共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共济科技”)、芯培森签署战略合作。 三方将整合共济科技在算力中心建设运维方面的专业能力,以及芯培森在原子级科学计算相关芯片和服务器研发的技术积累,加速推进原子级科学计算规模化算力中心落地运行。 此外,公司已与苏州能斯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芯培森充分达成战略合作,围绕人形机器人电子肌肉、电子皮肤和关节等关键零部件所需材料的研发与市场拓展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加速公司碳材料产品在人形机器人电子肌肉、电子皮肤和关节等关键零部件领域的应用进程,进而提升公司在新材料及相关产业领域的竞争力。 (3)以效益驱动的产能建设 公司以效益驱动为核心,聚焦战略资源与核心材料领域,以产能扩容为抓手强化发展支撑,精准布局核心产能,优化产能结构,公司拟投资 1.65亿美元在刚果(金)建设年产30kt 阴极铜湿法冶炼厂项目,依托当地铜钴资源富集优势,将资源禀赋转化为成本竞争力与产能效益,增强战略资源板块盈利能力,为海外业务长期增长奠定基础。 公司正在有序推进单壁碳纳米管和硅碳负极的产能扩容的相关工作,为高性能电池材料的商业化放量与市场需求扩张提供坚实产能保障,巩固核心材料领域的竞争优势。 (4)践行国际化战略,积极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 公司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共进的发展生态,秉持锐意进取的信念,依托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拓展海外业务,2025年上半年海外销售收入 22.09亿元。 碳材料业务方面,持续推进单壁碳纳米管与海外客户的送样测试,加速推进海外市场产品升级与拓展的进程。 锂电材料业务方面,以研发升级、生产精细化管控及品质强化为抓手,稳固原有海外客户合作关系,新客户产品测试验证工作有序开展,导入进程稳步推进。 陶瓷材料业务方面,持续加大非洲、拉美、欧亚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以满足这些地区日益增长的需求,助力业务谋求新发展。 战略资源板块,以刚果(金)为核心布局铜钴资源开发与冶炼,报告期内阴极铜产能同比提升,产能逐步释放带动产销量稳步增长。 (5)集团化管理成效显著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对并购资产的吸收消化与有效管理,在业务层面深度融合技术资源、优化生产体系,对核心产品进行迭代升级,在全面吸收、深度消化原有碳纳米管导电剂及三元前驱体业务的技术内核与产业经验后,公司进一步延伸布局固态电池全材料业务矩阵,逐步形成“整合-消化-升级-延伸”的闭环发展能力,为持续突破产业边界、强化核心竞争力筑牢根基。 以职能部门为后台的集团化管理模式在报告期内高效运转,通过管理架构的精准优化与调整,不断强化核心部门管理能力、夯实管理基础,全方位保障各项业务顺利开展,成为集团稳健运营的坚实后盾。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数字化管理,WMS、CRM、HER 系统逐步在各事业部全面推广落地,通过强化仓库管理效率、增强客户服务能力、优化人力资源统筹效能,为业务高效运营夯实基础;同时,集团大数据平台建设启动,为数据治理深化、战略决策数据支撑及 AI应用落地筑牢根基,为数字化转型提质增效蓄能。 主要财务数据同比变动情况 单位: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