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严查IPO与再融资违规,国投证券、中信证券遭警示
上交所通报的典型案例显示,某IPO申报企业(后证实为安凯特)存在关联方资金拆借、废料销售内控整改不到位及信息披露不准确等问题。尽管公司在申报材料中声称已完成整改,但现场督导发现其仍存在少量未入账的资金拆借行为,且部分资金往来未在申报文件中披露。更为关键的是,其废料销售相关内控措施形同虚设: 台账与系统数据矛盾:废料拆卸记录与入库记录统计口径不一致,个别月份单位废料重量异常,出库过磅单未连续编号,导致数量完整性无法验证; 定价依据缺失:废料销售价格缺乏市场比价或评估文件支持;个人卡收付款未完全清理:体外循环资金痕迹未彻底消除。 这并非安凯特首次因废料问题受阻。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曾于2020年冲刺深交所创业板,2021年过会后主动撤回申请,原因直指"未充分披露废旧电极处置收入"。此次转战上交所主板,安凯特在申报文件中强调"2021年已建立有效内控",但现场检查再次戳破其整改不彻底的谎言。 上交所最终对安凯特及保荐代表人、签字注册会计师采取监管警示措施,认定其存在收入跨期确认、研发费用归集不准确、存货分类偏差等多项财务核算问题。 废料销售作为制造业企业常见痛点,往往成为财务造假高发区,监管层对此类"抽屉协议"式操作的零容忍态度愈发明确。 与以往聚焦IPO不同,本期审核动态首次将再融资项目纳入监管通报范围。某保荐机构在上市公司再融资申请中,未如实披露其最近一年因首发业务受其他交易所纪律处分的事实,违规适用分类审核机制。经查实,该机构为国投证券与中信证券的联合保荐团队,涉及项目为国投电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00886.SH)与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601985.SH)的非公开发行。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证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34条,若保荐机构近一年因同类业务受交易所处分,其保荐的定向增发项目不得适用简易程序。国投证券与中信证券因未主动报告上述情况,导致核查意见与事实不符,最终双双被上交所监管警示,相关保荐代表人郑扬、陈实(国投证券)及李宁、吴鹏、黄艺彬、李婉璐(中信证券)均被记录在案。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涉事的保荐代表人中,黄艺彬曾主导蓝星安迪苏(600299.SH)、湖北能源(000883.SZ)定增项目,李宁团队负责长源电力(000966.SZ)再融资,而吴鹏参与的宝丰能源(600989.SH)定增更于2024年11月终止。市场分析认为,头部券商接连触雷,反映出部分机构在快速扩张业务时,合规风控体系未能同步跟进。 数据显示,2025年5月至6月,上交所IPO受理量显著回升,共接收28家企业首发申请,但过会及注册环节明显向再融资倾斜:同期仅3家IPO通过上市委审议,2家注册生效;而再融资方面,13家企业获受理(10家定向增发、3家可转债),23家通过审核,20家完成注册。这一结构变化印证了监管层"扶优限劣"的导向——在严控IPO"带病闯关"的同时,鼓励优质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扩产提质。 然而,审核标准的统一性并未因项目类型差异而松动。上交所同期针对1家IPO、2家再融资项目采取5次监管措施,处罚力度较往年明显加强。将再融资纳入常态化通报,标志着资本市场改革进入"深水区":从入口端的IPO把关,延伸至持续监管的再融资环节,形成全生命周期监管闭环。 安凯特案例中,保荐机构被指"尽职调查不充分""核查把关不足",签字注册会计师则因"未充分验证会计处理规范性"遭罚。这再次敲响中介机构职责的警钟——在注册制改革背景下,保荐人需从"通道业务"转向"价值挖掘与风险把控并重",尤其对废料销售等灰色地带的财务真实性,必须穿透式核查。 对于再融资违规,部分机构为争夺项目,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其他交易所的处罚不会影响本所业务。但新规明确,纪律处分的影响跨市场联动,倒逼中介机构建立全域合规管理体系。 截至2025年8月,A股IPO排队企业中,因"财务资料过期""中介机构被立案"等中止审查的项目占比超30%。安凯特两次折戟同一问题,折射出部分企业"屡教不改"的投机心态;而头部券商的接连受罚,则可能引发市场对保荐质量的信任危机。 不过,监管动态也传递出积极信号:通过严惩"带病申报"与"敷衍督导",推动资源向合规企业倾斜。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科创板、创业板IPO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分别达15.2%、8.7%,较2024年提升2.3、1.9个百分点,创新驱动效应逐步显现。 从IPO废料销售到再融资保荐瑕疵,上交所此轮监管通报彰显出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化方向——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压实发行人主体责任与中介机构"看门人"职责。对于企业而言,合规不再是可选动作,而是生存底线;对于投资者,一个更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正随着监管利剑的高悬而加速成型。 .智.趣.财.经.社
![]() |